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公立大学
中国香港
中国和亚洲的最高学府;师资卓越
香港综合排名1 1
TIMES;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135000港币 有国际学生奖学金!
香港大学—–中国和亚洲的最高学府,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KU),是一所位于香港岛薄扶林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于1911年创立,并在翌年正式办学,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获合并成为了这所新落成大学的医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同为其创校学院。校方也在1916年举行了首届毕业礼,但后来的日战时期曾对大学的运作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二次大战后,学校则继续发展,多个新部门及学院也相继落成。
港大现在共有十大学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为当地仅有的两所综合型高校。其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以法律学、心理学、人文政治及生物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见长。港大亦为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单位。另外,此校也培养了多位香港社会名人,包括法、政、自然科学、工程及医学等学术圈的成员。
香港大学学术气氛浓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提供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发展,致力培育社会领袖人才。
以下为香港大学在多个主要大学排名里的名次: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世界第201-300位之间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26位,亚洲第二,香港第一学府;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亚洲及香港第二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2012-13):世界第43位,亚洲第3位,香港第一;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36位,亚洲第五,香港第一;
香港大学已经连续三年(2010/11、2011/12及2012/13年)获《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亚洲第一,世界22至23位不等;另也曾获由同一机构发表,但与上述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不同的地区性排名《QS亚洲大学排名》,在2009及2010年列为榜首。
副学士、高级文凭:高中在读生或者应届高考生,持高中学历的成年在职工作人员或者大专学生。
本科: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应届内地高考生均可申请报读香港大学。
研究生: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1、通过高考,香港大学在评核考生时会先参考考生的高考总分及英语单科成绩,如考生达到一定的水准,会被邀请参加面试。然而,在决定录取名单时,港大会综合考虑考生各方面的成绩。
2、参加国内预科班,语言达到标准后赴香港读香港大学副学士,副学士毕业两年毕业后可以申请入读香港大学大二或大三课程(根据副学士期间成绩决定入读年级)。
递交申请
申请表格可于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网址下载。
递交申请表格时必须附呈以下文件:
身份证复印本 (必须以‘A4’纸张复印);
高中成绩表复印本 (必须以‘A4’纸张复印);
已缴交入学申请费之证明 (汇票或汇款单据正本);
申请人亦需在国家统一高考放榜后把高考成绩单传真到本校中国事务处。
申请人于申请表上所填写之数据只作申请入学之用。申请人须确保所有填写的内容真确无误,本校有权要求申请人出示有关证明以作核对;若申请人不能提供所需数据,本校有权拒绝其申请,或取消其录取资格,所有已缴交的申请费及/或学费亦不会退还。
所有的申请结果及考试安排将在网上公布,申请人如有任何查询,请与本校中国事务处联系。若需更改个人资料,请以书面形式通知本校。
所有填妥的申请表格须于二零零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或以前邮寄或直接递交本校中国事务处。逾期申请,概不受理。
二零一叁年至二零一肆年度入学申请费为港币三百五十元正;无论录取与否,入学申请费一经缴交,概不退还。
填表须知
1、除特别列明外,申请表格须以英文填写。
2、申请人填写申请表格前,请先阅读香港大学本科生课程手册2012-2013 。
3、申请人须于申请表内清楚注明其户籍及学籍所在地的省份或城市的名称。
4、申请人须于申请时按优先次序列出所选报的三个课程。
经济学,金融学,经济金融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法学,社会科学,政治学与法学,英语教育,言语及听觉科学,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文学,新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电机工程,信息系统,环境生命科学,统计学,机械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测量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医学工程,牙医,中医全科学士,护理学,食物营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会计及财,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社会工作,动植生物工程学,生物讯息学
一学年共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有十五个教学周和三个评估周
每个学生一般要在一个学年内选读六十个学分(即一个学期三十个学分)
八成选修的科目在其主修学科的范畴内,其馀两成则属中、英文法,电脑知识,通识教育及跨学系等自选科目
学术评估一般在学期尾进行
除中文系的科目、日本研究学系的日文课程、教育学院的言语及听觉科学课程和中文课程、法律学系的中国法律课程及中医课程外,港大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教授,功课与笔试亦采用英文。
中文系的科目用广东话或普通话教授,选修的学生必须能操流利的广东话和普通话,并懂中文书写。
港大成立的“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每年为校内约十分之一的同学提供到海外学习的机会,与世界逾一百五十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研合作。
历年新生入学成绩显示,港大是全港最优秀学生首选的大学,而港大内地生在内地高考成绩为本港院校所收内地生中成绩最佳者。
港大积极联系国际机构如汇丰银行、IBM等,安排实习职位,就业机会遍布世界各地。港大毕业生为各大企业机构聘请人才的首选,就业及升学率和薪酬水平均为全港院校之冠。
港大以培育领导人才为社会国家作贡献为使命,建校以来,毕业生遍布海内外著名企业机构并在财经工商、文教社政、医学科研等各界别担当领袖。
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列堤顿道和巴丙顿道以西、大学道以北。
香港大学校园内设有4个文娱中心给同学使用,分别为: 徐朗星文娱中心、庄月明文娱中心、薄扶林文娱中心及方树泉文娱中心。 各文娱中心外分别设有剧场、食肆、排舞室、礼堂等设施供同学使用。其中某部分亦开放给公众使用,如位于庄月明文娱中心的两间食肆。另外于薄扶林道设有两个体育馆,分别为何世光夫人体育馆及赖蒙廉夫人体育馆,馆内有排球场、篮球场、手球场、壁球场、健身室及一个25米游泳池等设施。此外于沙湾径设有何鸿燊运动场,场内设有一个天然草及两个人做草场,可用作11人足球、曲棍球、垒球等活动. 此外亦设有6个胶地网球场及一个50米的标准游泳池。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现时,香港大学拥有三个舍堂村,即是: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号(1992年落成):伟伦堂,
利希慎堂,利铭泽堂,何善衡夫人堂(医科生宿舍);
赛马会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号(2001年落成):何东夫人纪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礼堂)(利玛窦宿舍虽然在地理上与舍堂村非常接近,但并非舍堂村的一部分);
赛马会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号(2005年落成):Morrison Hall、孙志新堂、李兆基堂;
另外,三个舍堂村之外还有University Hall(大学堂);
港大正计划于坚尼地城龙华街多兴建四所舍堂,预计将于2012年落成,耗资约五亿港元。2012年9月,位于坚尼地城龙华街的住宿书院(Residental College on Long Wah Street)已经部分入住。
香港大学图书馆建于1911年香港大学创立之时。现包括总馆和冯平山图书馆、牙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教育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6个分馆。
根据香港图书登记法的规定,该馆接受所有在香港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缴送本。1988年6月,馆藏图书90余万册,现刊7500种,过刊8000种,缩微胶卷1.2万余卷,缩微平片约3万张,视听资料6000余件。登记的读者约3万人,阅览座位1400个,其中有800多个设在总馆。1987年,有工作人员165人。 总馆拥有40余万册图书及非印刷型资料;不常利用的图书资料贮存校外。馆藏每年净增3.5 万册。总馆藏书中有关香港及中国内地、远东、东南亚等地的资料较为丰富。 冯平山图书馆主要收藏中文图书。创办人冯平山(1860~1931)原为香港大学永远值理,任职期间,看到香港大学偏重英文,漠视中国文化,极为痛心。乃在香港大学内积极筹办中文学院。学院成立后为配合学院师生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需要,又捐赠一所专门收藏中文图书的中文图书馆,并对社会开放。1932年开馆前一年冯平山去世。为纪念他捐赠中文图书馆的功绩,特将该馆命名为“冯平山图书馆”。馆内设有普通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1951年划归香港大学图书馆馆长管理,成为香港大学图书馆的一部分。1961年香港大学图书馆新馆馆舍建成。1962年冯平山图书馆亦迁入新馆,保留冯平山图书馆的名称。原馆舍改为冯平山博物馆,由东方文化研究院管理。1984年,该馆中文藏书已达25万余册,期刊4500种,报纸114种。藏书中有善本400多种,其中有些是海内外名贵的珍本、钞本、孤本。此外,对香港、广东等地的地方文献收藏亦极为重视,如香港的史地、社会及文化资料,香港各社团、宗亲会、同乡会的出版物,广东省的资料、档案、族谱,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广东人的著述和广东机关团体的出版物等。 医学图书馆藏有图书7万册,期刊1400种,缩微平片1万张。配备的计算机终端,除与ORBIT和DIALOG资料库联机外,还可检索澳大利亚MEDLINE网的资料。牙科图书馆藏有图书1.3万多册,期刊320种,缩微胶卷600卷和缩微平片 1.7万张。备有馆藏联机目录供读者利用。法律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期刊500种,着重收藏英联邦的法律资料。教育图书馆藏有图书1.6万册,期刊100种及2000多件非书资料。音乐图书馆藏有图书4000册,现刊40种和大约1500件非书资料。